免费下载(点击文字下载)
9787500169574《思维决定创新》(美)小戴维·P·比林顿.pdf
内容简介 · · · · · ·
技术是现代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我们当中很少有人具备足够的技术知识。本书中,作者提供了20世纪关键工程创新的基础知识和全面阐释;正是这些创新引领我们进入了21世纪。作者考察了一系列的工程进展——从胡佛大坝、喷气式飞机到晶体管、微芯片、计算机和互联网,并解释了这些工程创新的产生过程以及它们如何发挥影响。
每一项工程创新的背后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罗斯福新政时期建设的大坝控制住了洪水;美国国家公路系统将整个美国连接在一起;喷气式飞机使得旅行更加快捷;晶体管和微芯片起源于私营部门,之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大众市场;电脑和互联网最初是在美国军方的支持下开始研发的,后来在私营部门的努力下逐步大众化。本书揭示出具有超常洞察力的工程师可以推动颠覆式的创新,而一个活跃且积极的社会将会是创新的沃土。
作者简介 · · · · · ·
小戴维·P. 比林顿是一位历史学家,他出版的书籍和发表的文章聚焦于工程创新的历史。1985年,作者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国际关系学硕士学位;1995年,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获得现代英国历史学博士;1996—199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工程学院做访问学者;1998年至今,作者作为独立学者,专注于现代工程历史方面的研究和写作。
作者与父亲戴维·P. 比林顿合著出版多部工程学著作。戴维·P. 比林顿曾是普林斯顿大学工程学院终身教授、富布莱特学者和工程学领域的权威学者。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河流与地区
一、水与国家发展
二、科罗拉多河协定
三、设计胡佛大坝
四、建造胡佛大坝
五、中央河谷工程
六、哥伦比亚河
七、密苏里河
八、遗产和未来
第二章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
一、亚瑟摩根和迈阿密保护区
二、田纳西河和威尔逊大坝
三、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
四、相互矛盾的愿景
五、战后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
六、回顾三位主管
第三章 高速公路与摩天大楼
一、现代道路建设
二、道路和研究
三、美国国家高速公路网
四、现代高速路
五、州际公路系统
六、公路与桥梁
七、不断攀升的天际线
八、摩天大楼新时代
九、机器和基建
第四章 核能
一、核能与原子弹
二、核能与海曼里科弗
三、建造“鹦鹉螺”号
四、民用核能与三里岛
五、对核聚变的探索
六、核能的经验教训
第五章 喷气发动机和火箭
一、螺旋桨飞机的局限性
二、弗兰克惠特尔与喷气式飞机
三、研发喷气发动机
四、从涡轮喷气发动机到涡轮风扇发动机
五、罗伯特戈达德与现代火箭
六、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登月
七、“阿波罗”计划的未来愿景
第六章 晶体管
一、真空管及其局限
二、雷达和硅的提纯
三、固态器件难题
四、巴丁和布拉顿的突破
五、晶体管电子学的兴起
六、晶体管科学与工程
第七章 微芯片
一、从无线电到晶体管
二、大胆行动
三、微模块与分子电子学
四、单片电路构想
五、从平面工艺到集成电路
六、微芯片迅速普及
七、新经济
第八章 计算机和互联网
一、现代计算机的起源
二、大型机时代
三、电视机
四、微处理器
五、乔布斯、沃兹尼亚克和苹果计算机
六、盖茨、艾伦和微软
七、互联网的兴起
八、万维网
九、计算机创新
结论
致谢
注释
索引
一、水与国家发展
二、科罗拉多河协定
三、设计胡佛大坝
四、建造胡佛大坝
五、中央河谷工程
六、哥伦比亚河
七、密苏里河
八、遗产和未来
第二章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
一、亚瑟摩根和迈阿密保护区
二、田纳西河和威尔逊大坝
三、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
四、相互矛盾的愿景
五、战后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
六、回顾三位主管
第三章 高速公路与摩天大楼
一、现代道路建设
二、道路和研究
三、美国国家高速公路网
四、现代高速路
五、州际公路系统
六、公路与桥梁
七、不断攀升的天际线
八、摩天大楼新时代
九、机器和基建
第四章 核能
一、核能与原子弹
二、核能与海曼里科弗
三、建造“鹦鹉螺”号
四、民用核能与三里岛
五、对核聚变的探索
六、核能的经验教训
第五章 喷气发动机和火箭
一、螺旋桨飞机的局限性
二、弗兰克惠特尔与喷气式飞机
三、研发喷气发动机
四、从涡轮喷气发动机到涡轮风扇发动机
五、罗伯特戈达德与现代火箭
六、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登月
七、“阿波罗”计划的未来愿景
第六章 晶体管
一、真空管及其局限
二、雷达和硅的提纯
三、固态器件难题
四、巴丁和布拉顿的突破
五、晶体管电子学的兴起
六、晶体管科学与工程
第七章 微芯片
一、从无线电到晶体管
二、大胆行动
三、微模块与分子电子学
四、单片电路构想
五、从平面工艺到集成电路
六、微芯片迅速普及
七、新经济
第八章 计算机和互联网
一、现代计算机的起源
二、大型机时代
三、电视机
四、微处理器
五、乔布斯、沃兹尼亚克和苹果计算机
六、盖茨、艾伦和微软
七、互联网的兴起
八、万维网
九、计算机创新
结论
致谢
注释
索引
评论留言